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有哪些)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以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当今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呢?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人际关系的困扰、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经济的负担。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姿拆后,突然发现洞册档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纳乱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 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 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人际关系的困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
4、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课业专业化、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引起紧张焦虑。
5、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高校扩大招生圆了很多青年学子的大学梦,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就业的困难。就业的压力使很多大学生看不到现实的出路, 找不到理想的方向, 对前途深感迷茫。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很多大学生在校时一心只读书,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缺乏真正的了解,这些情况导致大学生择业时出现一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恐惧、自傲、怀疑等。
6、经济的负担
对于一些从偏远农村考人城市的大学生们来说,经济上的负担远比其他负担更为沉重。一些大学生在学期间为了缓解生活压力,找家教、打短工、做生意维持学业。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很多学生心理压力大,产生自卑心理、焦虑心理、狭隘心理、文饰心理等。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如下:
1、就业困惑
大部分的应届毕业生认为就业很难,形势非常严峻,认为就业形势不严峻或难度一般或没有难度的,仅有极少数学生。我国就业环境地区发展茄和粗不平衡,无疑将进一步增加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压力。
2、考研困惑
我国在教育事业中发展的趋势相当迅速,大学生本科的人数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来提升自己的学历。但是研究生考试可以比喻成一场持久战,需要非常多的体棚型力和较为充沛的精神,还有坚持和毅力,在这漫长的考研准备阶段,还会遭受放弃、挫折、落选等困难。
3、感情问题
大学生失恋会引起很痛苦的情绪体验,失恋也会因为对感情难以割舍而痛苦不堪,更会加重不良的心理状态,因些而产生心理困扰,出现一系列的不理性行为,对自己造成伤害。
4、生活困惑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辞去了昔日高考的压力,同时也挑起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重担。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时间就如同生命。如何在大学期间充实的生活,更好的把握现在,挑战未来,在毕业时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就成为了大学生的主要困惑。颤镇
[img]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有哪些?怎么样进行调适?
1、失落心理
入大学前,许多学生想象的大学都是校园风景如画,教室宽敞明亮,师生团结友爱,处处欢歌笑语,充满诗情画意。然而,进入大学,经过短暂的兴奋期之后,这些学生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这致使一些学生常常怅然若失,感到前途散拿缺渺茫,从而形成失落心理。
2、学习不适应
一是学习心态不适应。很多大学生在中学时代是班级乃至学校里的佼佼者,经常体会到优越感。进了大学后,发现“山外青山楼外楼”,自己在同学中并没有优势可言,新的竞争使许多人失去了过去作为“尖子”的位置和优越感。
二是学习目标不适应。高中阶段学习目标很明确,就是在高考中取得高分,顺利地通过“独木桥”。进入大学后突然失去了目标因而易产生失落感。三是学习方法不适应。与中学相比,大学的上课时数明显减少,学生自学时间大大增加。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大量的课余时间,使得部分新生常感到难以适应。
3、人际关系不适应
首先表现为相形之下的自卑感。大学是人才荟萃之地,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多数是中学时的子生,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后,原有的优势和平衡被打破,不少人从鹤立鸡群变成了平庸之辈。
其中多数学生满怀信心和希望,开始新的拼搏。而有些学生却因原有的优势被削弱甚至丧失,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自我评价失调,产生自卑心理。
4、爱的缺失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初次远离家乡、远离朋友和亲人,在没有父母呵护的情形下过着独立的大学生活,他们的情感处于一种失落状态,有深层的挫折感。
另外还有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上已逐渐成熟,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交往的渴望和兴趣,但很难把握学习、友谊、爱情的关系和分寸,因而出现不适应心理。
5、自我认识不适应
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一般都有自己稳定的交际圈。进入大学之后彼此陌生,受青春期“闭锁性”心理的影响,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同学之间交往较为谨慎。
由于不愿意主动接近别人,思想情感得不到及时沟通和表达,大学新生会出现人际关系不协调,感到“知音难觅”,产生了压抑、孤寂和抑郁心理。
另外,对他人和社会的片面评价会导致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少数学生往往由于听到、看到或亲身经历了一些社会阴暗面,便偏激地认为社会一团漆黑,甚至将社会上一些美好的现象也认为是虚伪的,产生愤世嫉俗的情绪。
对于这些心理困惑当然也是有办法去解决的,我们应该选择去适应。而适应也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回避两种方法,积极的适应会促进个体的发展,反之消极的逃避会阻碍个体的发展甚而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应有正确的调适方法。
1、学会生活
第一,接纳现实,提高自立和敏衡自理能力。来到了大学后,虽然现实与理想有差距,但要学会接纳现实,提高自立和自理能力。
第二,主动适应并尽快掌握新生活的技能。一个人独立标志就是能够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掌握生活的技能。新生应该学会社会交往的技能,学会处同寝室、同班、同年级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会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等。
第三,正确运用心理调适策略。个体心理调试对于维护心理健康,增强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新生应该学会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如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直面挫折、处理好心理落差、选准参照系、行为补偿法等。
2、学会学习
首先要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自主和能动意识,变中学时代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激发成就欲望。其次要更新学习方法,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
最后要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自己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要有计划性,要把每天的冲辩时间安排好,克服随意性;要有规律性,要注意掌握学习的节奏。
提高学习效率;要进行合作学习,能处理好学习与课外活动、人际交往的关系,促使自己身心得到最大的发展。
3、学会交往
首先要掌握交往之道。大学生不能以个人好恶为标准来要求其他人,要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要学会宽容与理解他人,常作自我批评和换位思考;要客观对待别人的优势。
在承认与别人有差距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自信心。其次要学会和异性进行自然的交往,正确处理友谊和爱情的关系。
4、学会做人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要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在新的环境里要认清自己的实力或潜力,树立自信心。其次要学会从参照对象的多少和参照面的角度设置参照系。
最后,要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水平,在平等的交往中达到互补。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我们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的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适应能力,对开展充实而丰富的大学生活更有意义。这也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毕业生的工作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实行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是大学生产生了困惑和不安定感。因此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使自己在变换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和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同样也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健康的个性心理是我们进入社会的先决条件和首要条件,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好的为自己的未来奋斗。同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这么的重要。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学业问题、情绪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性问题、特殊群体问题、生活适应问题。
1、学业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中,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压力大。调查结果表明:有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
一位大二学生也写道:“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的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
2、学习目的不明。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目的时我们发现,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
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
面对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虽然也感到危机重明毁重,但真正想多学一点时,却提不起精神来。
3、学习成绩不良。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他们的负性情绪对自己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一些同学表示自己“小学、中学都是尖子学生,到大学生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大学期间较为放任。
因而学习差了”,“虽然学习上很尽力,上大学就是为了求学,而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因而感到很自卑,也十分压抑。”
4、学习动机不纯。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校园内出现的基础课、专业课门前冷落,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股票等却门庭若市的现象,以及学生“考证热”都与学习功利化有关。
2、情绪问题。
1、焦虑。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
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而过分的焦虑则会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考试、恋爱、经济和择业等方面。
如果处理不当,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业。
2、抑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缺乏精神,兴趣降低,不能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故意回避熟人,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
抑郁情绪严重的可能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他们看上去倦怠疲乏,表情冷漠,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而无力自拔。长期或严重的抑郁会使人的心身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了焦虑和抑郁以外,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还有嫉妒激升备、易怒、冷漠等。
3、情感问题。
1、爱情困扰。有些大学生在学业和恋爱的关系上处理不当,一切以爱情为中心,整天忙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甚至连睡觉吃饭都没时间。
导致早退、旷课、厌学等现象,严重影响学业,甚至于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笑慎程。有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冲动。一旦失恋,往往造成爱情悲剧:伤害对方的有之;精神分裂的有之;厌恶俗世、破罐破摔的有之。
2、友情困扰。与同性朋友的兄弟情、姐妹情,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分寸、尺度都是大学生要面临的情感考验。没有朋友烦恼,有了朋友也烦恼,在君子之交淡如水已经不再流行的当下,大学生交友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也发生着变化。
死党型、闺蜜式的关系也成为了大学生对友谊的普遍认同。可是过分亲密和缺乏交往尺度的关系,往往也更容易导致摩擦和矛盾,再加上缺乏处理朋友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大学生的友情也常常出现问题。
3、亲情困扰。对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父、母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78.2%和86.0%,说不清楚的分别占9.8%和4.0%,不满意的占6.9%和3.8%,从整体上看,学生对家长是基本满意的。尽管如此,亲情的困扰还是客观存在的。
父母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物质上倾力相助,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好好学习,学有所成。
很多学生则反映:与父母没有太多的话可讲,他们理解不了我们的心理,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失落、难过,总把我们当成长不大的孩子。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学业成绩,孩子更渴望的是与父母情感的交流、内心的沟通。
4、人际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
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去关心别人想得较少,却又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回答“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时,有80%的学生涉及人际关系。“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学生普遍的困惑。
2、社交不良。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校园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
久而久之,开始回避,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特别是到周末,不少学生感到无处可去,甚至出现了“周末恐惧症”,“盼周末,又怕过周末,那种孤寂的感觉真难受。”
3、个体心灵封闭。学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勇气,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调查表明,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对与人主动交往,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
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5、性问题。
1、性生理适应不良。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必然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渴望获得异性的好感与承认,产生性幻想、性冲动等。
18.3%的新生和30%的老生产生过“性幻想”,用自慰的方法解决自身的生理冲动,这是正常的心理反映。
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映,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性罪错感,把性与不洁联系起来,有大学生因产生性幻想不能自拔以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也有大学生由于对自身性生理欲望的放纵,与恋爱对象发生两性行为。
2、性心理不成熟。青春期性心理与性生理密切相关。由于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尚不成熟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在处理爱与性关系时有着不同的观念。
更多的人认为,最初的恋人可能不是最终的选择,性关系无论从道德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使对方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也有人认为认为,“爱,不能没有性。”“既不破坏社会公德,又不影响他人,健康的性行为为什么不可以呢?”性好奇、性无知、性贞洁感的淡化、性与爱的分离以及由于性行为引起的后果及产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6、特殊群体问题。
1、独生子女问题。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由于家庭教育不当,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自立能力不足,进取意识不强,而对生活质量的期待与要求则较高。
据一项关于城市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存在成就需要弱、心理较脆弱、自立能力弱等问题。
有的独生子女坚持“在家靠父母,在校靠保姆”,连从事与自身有关的简单劳动如洗衣服都懒得动,有的家长甚至千里迢迢赶到学校,只为了给孩子洗衣缝被。
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以及来自长辈过多的宠爱,极易诱发他们任性、自私、偏执、集体生活不适、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引起社会问题。
2、贫困学生问题。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学生既要承受家庭经济压力,又要承受学习压力,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双困生”,家庭经济很困难,学业成绩不理想,对心理健康带来更严重的影响。
面对现状,部分学生自卑、自责,不能走出家庭经济条件的阴影。一位女大学生说:“因为女生的面子,我不愿写困难补助申请,而拮据的经济又始终困扰着我,我不愿走在校园里像贴上标签一样让同学用特别的目光注视”。
有的学生则认为政府、学校提供的一切帮助是“理所当然”,出现了八十年代大学生“躺在父母汇款单上”,九十年代困难学生“躺在困难补助上”的现象。他们对各种补助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感,有的甚至将补助直接纳入自己的预算中,滋长了等、靠、要的思想,不利于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
7、生活适应问题。
1、生活能力弱。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着非常高的比例,由于他们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家庭的照顾,不少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理。主要表现为:缺少了父母的呵护,不知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该怎样做,常常丢三落四;生活没有规律,影响了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学习。
习惯了家里的优越生活环境,认为学校条件差,不习惯过集体生活,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寝室同学的关系;没有住校经历,不会料理简单的日常生活事务,如收拾内务,清洗衣物、被子等;部分毕业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显得思想和心理准备不足,一唯等待家里想办法。
2、耐挫能力差。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家里有“父母捧着”,学校由“老师宠着”, 可谓是“一路高歌到大学”。进入大学后,面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和挫折,他们显得无所适从,反映出种种不良心理。
主要有:因学习成绩不佳而产生紧张、厌倦情绪,因人际关系不协调而产生羞怯、孤独心理,因失恋而产生绝望、自弃情绪,因就业困难而产生烦躁、焦虑情绪,因身体疾病或生理缺陷而产生自卑、失望情绪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到挫折。
刚入学的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有哪些?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r\n2、学习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巧渗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基宽吵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r\n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r\n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搏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r\n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r\n6、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r\n7、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关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有哪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