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瑜伽经典体式)
## 瑜伽经
简介:
《瑜伽经》(Yoga-sūtra)是瑜伽哲学最重要的经典文本之一,由古代印度瑜伽大师帕坦伽利(Patañjali)所著。它并非一部简单的瑜伽体式教程,而是一部系统阐述瑜伽哲学理论、实践方法以及最终目标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四卷,195个简洁精炼的语句(सूत्र, sūtra),涵盖了瑜伽的各个方面,对后世瑜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并非仅仅是体式练习的指导,而是涵盖了身心精神的全面修炼,目标是达到解脱(Kaivalya)。
一、 瑜伽经的结构与内容
《瑜伽经》分为四个篇章(पाद, pāda):
1.1 萨玛提帕达 (Samadhi Pada – 绪论篇):
1.1.1 瑜伽的定义:
本篇首先定义了瑜伽,并非我们现代普遍理解的体式练习,而是指“ citta-vṛtti-nirodhaḥ ”,即“心智活动(citta-vṛtti)的制止”。 这指的是通过各种瑜伽方法,例如专注、冥想等,来控制和最终停止心智的杂乱想法和波动,从而达到宁静的状态。
1.1.2 萨玛提的层次:
详细阐述了萨玛提(Samadhi,三摩地)的不同阶段,从初步的专注到最终的无念状态。 萨玛提是瑜伽修炼的最终目标,代表着心智的完全平静和与更高自我的合一。
1.1.3 各种障碍:
本篇还列举了修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例如疾病、惰性、怀疑、等等,并提出了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
1.2 萨达纳帕达 (Sadhana Pada – 修行篇):
1.2.1 八支瑜伽:
本篇详细阐述了瑜伽的八支体系,是瑜伽实践的核心内容:
Yama (节戒):
五种伦理规范:非暴力(Ahimsa)、诚实(Satya)、不偷窃(Asteya)、节欲(Brahmacharya)、不贪婪(Aparigraha)。
Niyama (禁戒):
五种个人修炼:清净(Saucha)、满足(Santosha)、苦行(Tapas)、自我学习(Svadhyaya)、献身于神(Ishvara Pranidhana)。
Asana (体位):
舒适稳定的坐姿,为冥想做准备。
Pranayama (呼吸控制):
通过控制呼吸来平静心智。
Pratyahara (感官内收):
将意识从外在感官转向内在。
Dharana (专注):
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
Dhyana (冥想):
持续的专注。
Samadhi (三摩地):
专注与冥想的融合,最终的解脱状态。
1.2.2 修行方法:
本篇还介绍了各种辅助修行的方法,例如克制感官、练习专注、冥想等等。
1.3 卡利帕达 (Vibhuti Pada – 超能力篇):
1.3.1 瑜伽的超自然能力:
本篇描述了通过瑜伽修行可能获得的超自然能力(Siddhis),例如心灵感应、预知未来等等。 帕坦伽利强调,这些能力只是修行的副产品,不应成为修行的目的,否则会成为修行道路上的障碍。
1.4 凯瓦利亚帕达 (Kaivalya Pada – 解脱篇):
1.4.1 解脱的本质:
本篇阐述了瑜伽的最终目标——凯瓦利亚(Kaivalya),即解脱。 这是一种超越一切束缚和限制的自由状态,是一种与更高自我的合一。
1.4.2 解脱的途径:
本篇总结了达到解脱的途径,强调了知识、修行和专注的重要性。
二、 瑜伽经的意义和影响:
《瑜伽经》不仅对瑜伽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阐述,而且对印度哲学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瑜伽的后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世瑜伽行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至今,许多瑜伽流派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瑜伽经》的影响。 理解《瑜伽经》有助于深入理解瑜伽的本质,并从中受益。
三、 学习瑜伽经的建议:
学习《瑜伽经》需要耐心和毅力,建议结合不同的译本和注释进行学习,并结合自身的实践进行体会。 不要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更要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理解和受益于瑜伽经的智慧。